第290章 大結局
關燈
小
中
大
第290章 大結局
盛和十四年,阿嫖再次率領艦隊返回龍港,而安東尼和他的四條船卻連個鬼影子都沒看見,葡萄牙方就猜到一定是她做了什麽,卻連個屁都不敢放。
這就是火力壓制下的外交。
我方能伸,對方能屈,匹配完美。
但這不代表他們已經徹底死心。
跟蹤不可行,那麽不如豁出去親自走一趟,既然大祿朝能有人活著回來,他們為什麽不可以呢?
總有一天……
這次阿嫖還發現了一個情況:有人在仿制蒸汽機。
“從去年年底開始就聽見動靜了,只是一直不得其法,聽說炸了好幾回,前前後後死了十多個人呢……”常駐龍港的大祿探子又是擔憂,又是驕傲地說。
別國為啥效仿我朝?
我朝厲害唄!
消息提前一步傳回大祿國內,盛和帝還特意針對此事叫了秦放鶴和傅芝近前說話。
正值春暖花開之際,殿外兩株杏樹開得如火如荼,微微帶了熏意的空氣中浮動著淡淡花香,秦放鶴便如賞花般笑道:“陛下不必擔憂,照葫蘆畫不出瓢來。”
這幾年蒸汽船隊時常往來於歐洲和新大陸,返航後又會在龍港停泊數月。有心人只要用心觀察,就不難推測出是煤和水的原理,但具體如何運作,卻不得而知,只能慢慢試驗。
可就算他們猜出了運作方式,甚至退一萬步,看到了內部結構又能如何呢?
技術卡脖子就是這麽無奈。
哪怕對手把制作方法原封不動擺出來,你技術達不到,就是不行。
就比如秦放鶴那個時空,後世聞名的“圓珠筆尖”事件。
誰都知道那是個金屬的小球球,可就算這樣貌似不起眼的小玩意兒,你楞是做不出來!哪怕到了後世可以實現部分國產,也依舊達不到國際頂尖水平,難以完全擺脫外國技術鎖喉。
技術比拼就是這樣殘酷。
誰掌握了源頭,誰就可以稱王稱霸。
當今世界第一流的鑄鐵和鍛造技術都掌握在大祿工匠手中,以歐洲現階段的技術發展水平,根本保證不了蒸汽機缸的密閉性和延展性。
就算造出來也是效率低下,不足以負重,甚至燒不了多久就要變形、爆炸。
這是他和整個國家花費了將近三十年的漫長積累,投入了多少心血,經受了多少艱辛困苦,反覆改良才淬煉出來的先進技術。
就算秦放鶴不相信自己,也不可能不相信那些技術人員。
其實盛和帝也是這樣想的,只是國家領先久了,自然不希望別人趕上來,他需要另一個權威人士出言支持自己的猜想。
“你們看看這個。”
盛和帝心頭大定,從桌上挑了一本折子,示意內侍遞過去。
秦放鶴主動起身雙手接過,立刻打開一目十行掃完,眉心微跳,然後不動聲色的遞給傅芝。
這本折子是沈寂許久的孔姿源所上,所陳述的正是針對外國仿造蒸汽機的對策。
“……當以開道授業為餌,廣攬各國人才,以利誘之,以勢迫之,以情動之,為我所用。如有不歸順者,當殺之以絕後患……”
不得不說,這是一條歹毒至極的策略。
但獻策之人卻又在第一時間看破了未來局勢:世上從來不缺天才,大祿自然得天獨厚,可他國也未必沒有。
秦放鶴有片刻晃神。
曾經他所熟知的歷史上,就有一個國家采用了相同的計策,集中了全世界的天才打造了堅不可摧的堡壘,哪怕其他國家拼命追趕,也難以望其項背。
按規矩,普通奏折要先遞交到內閣過濾一遍,再到皇帝跟前,但是孔姿源這本顯然走了特殊門路,直接越過了內閣到了盛和帝手中。
而盛和帝在這種情況下單獨挑出來讓秦放鶴等人看,就證明他心動了!但受限於“臉面”,正在猶豫。
試問哪位當權者能拒絕得了盡攬天下英才的誘惑呢?
但如果要實施,就一定會見血,因為他們愛他們的祖國,同樣的,也有別人愛著別人的國家,至死不悔。
意志和大愛無形無色,卻可以是世上最堅固,最無堅不摧的存在。
所以且不說是否殘忍,這條計策本身也伴隨著高風險,你引誘別人的同時,別人也可能將計就計,發展為內部間諜。
有洩密的風險。
傅芝瞅了盛和帝一眼,四平八穩道:“老臣年事已高,不如請了隋閣老來一同商議。”
盛和帝立刻有幾分不自在的清了清嗓子。
他之所以選擇只有他們君臣三人時商議,就是知道此事斷然見不得光,尤其像隋青竹那樣正經讀著聖賢書長大的方正之人,必然會第一個跳出來反對,想必趙沛也會緊隨其後,因為此計實在有違天和。
事情暫時擱置,秦放鶴和傅芝退出殿外,沈默著向外走去。
“你怎麽看的?”傅芝忽道。
他問的是孔姿源的建議。
方才秦放鶴一直沒有出聲,他有些摸不準對方的意向。
秦放鶴頓足,看了看花圃內的杏花,“大勢所趨,人力無用。”
說是人往高處走也好,說是馬太效應也罷,國家和人一樣,好的只會更好,壞的只會更壞。
強大的國家哪怕什麽都不做,也會成為聖地,吸引各界人士“前赴後繼”。
這是自然規律,無可奈何的事。
不過孔姿源動不動就想殺人這一點,不太好。
世界這麽大,總有不想歸順的,你總不能來一個殺一個……那不成世界公敵了?
正說著,二人遠遠瞧見太子過來,便都退到一側,躬身行禮,“殿下。”
“兩位請起。”太子笑道,“孤來向父皇請安,不想遇見兩位先生,先生近來可好?”
登基之後,盛和帝時常回憶起當年以隋青竹為首的眾大臣為保江山穩固,要求先帝盡快立太子的事,真是險而又險,至今回想起來仍心有餘悸。為防重蹈覆轍,他趕在六十歲之前立了五皇子為太子。
大祿傳到盛和帝,已歷四世,如今的太子將會是第五代。
作為盛世長大的皇子,太子有著與盛和帝如出一轍的寬和、包容,有著極其出色的文學造詣、不俗的騎射功夫。但因為國家太過強盛、臣子太過強勢,他本人就顯得……沒什麽執念。
孤所能想到的如今都有了。
不過對秦放鶴而言,對未來他所希望的國家走向而言,這樣的君主剛剛好。
目送太子離去,傅芝幽幽道:“我老了,恐無福伴太子登基,”他看向秦放鶴,似乎想要得到什麽承諾,“不過閣老會好生輔佐太子的吧?”
秦放鶴坦然對上他的視線,熟練地露出職業微笑,“當然。”
他在撒謊,傅芝想。
說老實話,哪怕已經共事這麽多年,傅芝仍時常覺得看不透對方。
人之所以能夠與敵人對抗,皆因對方有所求,而你就可以順著他的所求逆推,對癥下藥。
但他想不明白秦放鶴究竟想要什麽。
財富?
地位?
權力?
這些秦放鶴似乎都相當執著,但又好像隨時可以丟棄。
他親手將翰林院推上臺前,直接削弱了本人作為首輔的權柄……
而內閣有秦放鶴這個六元文曲,有傅芝這位帝師,有隋青竹這樣忠言逆耳的直臣……哪一個都動不得,哪一個都擁有無數支持者,哪怕是盛和帝也不得不謙讓三分。
如今權力最大的自然還是陛下,但回首過往卻會發現一件令人毛骨悚然的事實:相較於曾經的權力只握在陛下一人之手,當下的權力已然四分,皇帝,內閣,翰林院,都察院。
而其中的四分之三,秦放鶴都對其有著超乎常人的影響力,甚至一定程度上可以決定局勢走向。
他是結結實實的權臣。
這無疑是非常可怕的。
但沒有辦法,一切就是這樣順理成章、自然而然地發生了。
你能怪歷代三鼎甲都要出身翰林院,然後六部輪值嗎?
他去了,贏得了人心,就是這樣簡單。
盛和帝欽佩他,倚重他,卻又無法克制地隱隱忌憚他。
但這種欽佩和倚重,又與忌憚相互抵消,達到微妙的平衡,呈現出一種難以言表的君明臣賢。
出於政治家的直覺,傅芝隱約意識到有朝一日,秦放鶴或許會對陛下,甚至是這個朝廷不利,但他沒有證據。
甚至截至目前,他連壓制對方都做不到,竭盡全力也只能牽制……
傅芝不是沒想過為維護朝廷穩定而提前消滅隱患,但作為同僚,作為內閣成員之一,他比任何人都清楚秦放鶴對這個國家的作用,他做不到因為某種莫須有的猜測而陷害忠良,也無法承受朝廷失去對方後可能造成的損失、動蕩。
甚至說句不中聽的,他曾親眼目睹秦放鶴對敵人的殘忍和果決,他沒有必勝的把握……
盛和十五年八月,前任閣員柳文韜去世,作為關門弟子,傅芝上奏丁憂,盛和帝挽留再三,以半年為期,準奏。
為應對各項對外事務,盛和十五年九月,金暉入閣,名為暫代。
這道旨意其實相當微妙。
因為明面上看,傅芝只是暫時離去,之後還會再回來。但實際上呢,他已經八十多歲了,哪怕沒有明顯的基礎疾病,身體老邁是不爭的事實,今番又要千裏迢迢為師父扶靈回鄉,少不得奔波勞碌,屆時能不能全須全尾地回來尚未可知……
盛和十六年正月,傅芝的家人傳來書信,說自從去歲扶靈,傅芝便病倒了,又因思念恩師而郁結五內,如今病情加重,已然無法起身。
“臣傅芝遙拜陛下,臣碌碌一生,計微福薄,不能嘔血朝堂,有負先帝所托。今自知大限將至,無緣再見天顏,痛若剜骨,唯日夜禱告,懇上天垂憐,佑陛下餘生平安順遂,常樂無憂……每每恍惚之際,常憶昔年,承蒙陛下不棄,幸成桃李之緣,此生之大幸莫過於此。今臣去,望陛下以江山社稷為重,廣惠萬民,綿延國祚……臣傅芝再拜,於盛和十六年元月初三。”
因是病危時手書,信上字跡扭曲雜亂,幾難辨認,依稀可見淚痕,盛和帝捏著信紙枯坐一夜,“先生何時去的?”
來人回話,“回陛下,元月初五。”
也就是說,信還沒送到盛和帝手上,傅芝便已駕鶴。
盛和帝默然無言,次日親為恩師選定謚號,並去金暉“暫代”二字。
同年五月,法蘭西龍港傳來秦熠的加急文書,言明葡萄牙國決意西渡,尋找新大陸。
“為防一家獨大,臣鬥膽先斬後奏,將新大陸一事公之於眾……”
新大陸的消息一出,引發的轟動絲毫不亞於地震海嘯,這麽一來,所有歐洲國家就都蠢蠢欲動,再次與葡萄牙國形成直接競爭關系。
盛和帝看罷,提筆朱批,“允你機變。”
盛和十六年,多個國家集體出海,前往傳說中的新大陸,期間爭端頻發,不乏各國互鬥,死傷慘重。
但終究是有三個國家順利抵達,然後就遭到了原住民的激烈反抗。
之前阿嫖等人登陸,都是故意挑著人煙罕至處去,且溫水煮蛙,一次次增加人數,就顯得不是那麽強硬。
期間雖偶爾遭遇原住民,也不曾大規模沖突,如今還像模像樣發展起海外貿易來。
可這幾個國家為了避開大祿,又急於掠奪資源,直接就往現成的碼頭去了。如此氣勢洶洶不請自來,在原住民看來,跟侵略有何分別?
歐洲諸國的第一次探索新大陸,以傷亡慘重、落荒而逃告終。
但這次的經歷印證了新大陸的存在,後續各國又陸續派出戰艦,試圖強行登陸。
作為“原住民”之一,在新大陸駐紮的阿嫖等人不願見到原住民滅絕,便暗中資助武器、提供情報……
直到盛和二十一年,葡萄牙國率先改變方式,用和平貿易的方式與原住民達成短暫的停戰。但後期開采礦產時,雙方又爆發了沖突……
總之,在這個歐洲科技尚未與新大陸文明拉開質的差距的漫長年代內,後者並未如幻想的那般成為歐洲各國的錢袋子,反而因每次前往都伴隨著犧牲,成為了世人眼中的危險蠻荒之地。
但並非全然沒有收獲,玉米等高產作物終於先後傳入歐洲,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饑荒。
糧食產量的提高大大促進了人文發展,歐洲呈現出小規模井噴式文藝覆興、新興文化思潮運動,並誕生了一系列嶄新的理念,也將某些舊理念再次推到人前,加入討論。
與此同時,大祿仍保持著高速發展,科技、國力遙遙領先,進一步吸引了大批海外商人、學子來訪,其中不乏誠心求學的外國學子。
盛和帝選擇性采納了孔姿源的意見,對外來精英人口仔細甄別後分批吸納,而這一舉措也讓大祿在一段時間內匯聚了多國各行業頂尖人才,基本上後世各國教科書上的名人,都能從大祿朝漫長的歷史中找到他們的痕跡。
人才匯聚之處會自然而然的出現靈感碰撞,這種碰撞時濺出的璀璨火花,又可以成為新的靈感來源。
以此為契機,大祿先後幾次引導了人類文明和思想進化,科技各領域也迎來突飛猛進的革新。
再說回新大陸發現時期。
航海運動的發展激發了人類對世界本身的探索欲,而這種探索又反饋到思想上,並督促科技發展,進一步加快了探索的腳步……在這種背景下,關於地球本質的討論一騎絕塵,其中最受關註的就是地圓說,已經熱烈到大祿太學生們也會時常舌戰的地步。
我們所生活的世界,到底是什麽樣的?
時機已經成熟,秦放鶴采取了下一步行動。
他以新大陸航線已經成熟,無需秦熠繼續霸占功勞為由,請朝廷派人前去接應。
秦放鶴的請求剛好解決了外界因秦黨權勢過於集中所帶來的非議,所以年邁的盛和帝非常痛快地應允了。
盛和二十三年末,破浪將軍秦熠與人在龍港交割完畢,正式結束了為期十三年的駐外任務。
這一年,秦熠四十九歲,董娘五十九歲,人生過半。
確定可以回國的那一刻,所有人都陷入恍惚,總覺得過去這些年是那樣的不真切。
十三年,人一輩子有幾個十三年呢?
竟也就這樣過去了。
“回家嗎?”已經鬢染霜色的董娘問道。
“嗯,回家!”秦熠用力點頭。
但在這之前,她要驗證一件事。
盛和二十三年,前破浪將軍、定安郡君秦熠,定平縣君陸蓉,率船隊自法蘭西國所屬大祿之龍港出發,一路西行,終於次年抵達大祿東海岸。
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證實地圓說。
自這一日起,一切偽科學無處遁形,人類地理文明、科技、文化,都邁入新篇章。
這是最好的時代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盛和十四年,阿嫖再次率領艦隊返回龍港,而安東尼和他的四條船卻連個鬼影子都沒看見,葡萄牙方就猜到一定是她做了什麽,卻連個屁都不敢放。
這就是火力壓制下的外交。
我方能伸,對方能屈,匹配完美。
但這不代表他們已經徹底死心。
跟蹤不可行,那麽不如豁出去親自走一趟,既然大祿朝能有人活著回來,他們為什麽不可以呢?
總有一天……
這次阿嫖還發現了一個情況:有人在仿制蒸汽機。
“從去年年底開始就聽見動靜了,只是一直不得其法,聽說炸了好幾回,前前後後死了十多個人呢……”常駐龍港的大祿探子又是擔憂,又是驕傲地說。
別國為啥效仿我朝?
我朝厲害唄!
消息提前一步傳回大祿國內,盛和帝還特意針對此事叫了秦放鶴和傅芝近前說話。
正值春暖花開之際,殿外兩株杏樹開得如火如荼,微微帶了熏意的空氣中浮動著淡淡花香,秦放鶴便如賞花般笑道:“陛下不必擔憂,照葫蘆畫不出瓢來。”
這幾年蒸汽船隊時常往來於歐洲和新大陸,返航後又會在龍港停泊數月。有心人只要用心觀察,就不難推測出是煤和水的原理,但具體如何運作,卻不得而知,只能慢慢試驗。
可就算他們猜出了運作方式,甚至退一萬步,看到了內部結構又能如何呢?
技術卡脖子就是這麽無奈。
哪怕對手把制作方法原封不動擺出來,你技術達不到,就是不行。
就比如秦放鶴那個時空,後世聞名的“圓珠筆尖”事件。
誰都知道那是個金屬的小球球,可就算這樣貌似不起眼的小玩意兒,你楞是做不出來!哪怕到了後世可以實現部分國產,也依舊達不到國際頂尖水平,難以完全擺脫外國技術鎖喉。
技術比拼就是這樣殘酷。
誰掌握了源頭,誰就可以稱王稱霸。
當今世界第一流的鑄鐵和鍛造技術都掌握在大祿工匠手中,以歐洲現階段的技術發展水平,根本保證不了蒸汽機缸的密閉性和延展性。
就算造出來也是效率低下,不足以負重,甚至燒不了多久就要變形、爆炸。
這是他和整個國家花費了將近三十年的漫長積累,投入了多少心血,經受了多少艱辛困苦,反覆改良才淬煉出來的先進技術。
就算秦放鶴不相信自己,也不可能不相信那些技術人員。
其實盛和帝也是這樣想的,只是國家領先久了,自然不希望別人趕上來,他需要另一個權威人士出言支持自己的猜想。
“你們看看這個。”
盛和帝心頭大定,從桌上挑了一本折子,示意內侍遞過去。
秦放鶴主動起身雙手接過,立刻打開一目十行掃完,眉心微跳,然後不動聲色的遞給傅芝。
這本折子是沈寂許久的孔姿源所上,所陳述的正是針對外國仿造蒸汽機的對策。
“……當以開道授業為餌,廣攬各國人才,以利誘之,以勢迫之,以情動之,為我所用。如有不歸順者,當殺之以絕後患……”
不得不說,這是一條歹毒至極的策略。
但獻策之人卻又在第一時間看破了未來局勢:世上從來不缺天才,大祿自然得天獨厚,可他國也未必沒有。
秦放鶴有片刻晃神。
曾經他所熟知的歷史上,就有一個國家采用了相同的計策,集中了全世界的天才打造了堅不可摧的堡壘,哪怕其他國家拼命追趕,也難以望其項背。
按規矩,普通奏折要先遞交到內閣過濾一遍,再到皇帝跟前,但是孔姿源這本顯然走了特殊門路,直接越過了內閣到了盛和帝手中。
而盛和帝在這種情況下單獨挑出來讓秦放鶴等人看,就證明他心動了!但受限於“臉面”,正在猶豫。
試問哪位當權者能拒絕得了盡攬天下英才的誘惑呢?
但如果要實施,就一定會見血,因為他們愛他們的祖國,同樣的,也有別人愛著別人的國家,至死不悔。
意志和大愛無形無色,卻可以是世上最堅固,最無堅不摧的存在。
所以且不說是否殘忍,這條計策本身也伴隨著高風險,你引誘別人的同時,別人也可能將計就計,發展為內部間諜。
有洩密的風險。
傅芝瞅了盛和帝一眼,四平八穩道:“老臣年事已高,不如請了隋閣老來一同商議。”
盛和帝立刻有幾分不自在的清了清嗓子。
他之所以選擇只有他們君臣三人時商議,就是知道此事斷然見不得光,尤其像隋青竹那樣正經讀著聖賢書長大的方正之人,必然會第一個跳出來反對,想必趙沛也會緊隨其後,因為此計實在有違天和。
事情暫時擱置,秦放鶴和傅芝退出殿外,沈默著向外走去。
“你怎麽看的?”傅芝忽道。
他問的是孔姿源的建議。
方才秦放鶴一直沒有出聲,他有些摸不準對方的意向。
秦放鶴頓足,看了看花圃內的杏花,“大勢所趨,人力無用。”
說是人往高處走也好,說是馬太效應也罷,國家和人一樣,好的只會更好,壞的只會更壞。
強大的國家哪怕什麽都不做,也會成為聖地,吸引各界人士“前赴後繼”。
這是自然規律,無可奈何的事。
不過孔姿源動不動就想殺人這一點,不太好。
世界這麽大,總有不想歸順的,你總不能來一個殺一個……那不成世界公敵了?
正說著,二人遠遠瞧見太子過來,便都退到一側,躬身行禮,“殿下。”
“兩位請起。”太子笑道,“孤來向父皇請安,不想遇見兩位先生,先生近來可好?”
登基之後,盛和帝時常回憶起當年以隋青竹為首的眾大臣為保江山穩固,要求先帝盡快立太子的事,真是險而又險,至今回想起來仍心有餘悸。為防重蹈覆轍,他趕在六十歲之前立了五皇子為太子。
大祿傳到盛和帝,已歷四世,如今的太子將會是第五代。
作為盛世長大的皇子,太子有著與盛和帝如出一轍的寬和、包容,有著極其出色的文學造詣、不俗的騎射功夫。但因為國家太過強盛、臣子太過強勢,他本人就顯得……沒什麽執念。
孤所能想到的如今都有了。
不過對秦放鶴而言,對未來他所希望的國家走向而言,這樣的君主剛剛好。
目送太子離去,傅芝幽幽道:“我老了,恐無福伴太子登基,”他看向秦放鶴,似乎想要得到什麽承諾,“不過閣老會好生輔佐太子的吧?”
秦放鶴坦然對上他的視線,熟練地露出職業微笑,“當然。”
他在撒謊,傅芝想。
說老實話,哪怕已經共事這麽多年,傅芝仍時常覺得看不透對方。
人之所以能夠與敵人對抗,皆因對方有所求,而你就可以順著他的所求逆推,對癥下藥。
但他想不明白秦放鶴究竟想要什麽。
財富?
地位?
權力?
這些秦放鶴似乎都相當執著,但又好像隨時可以丟棄。
他親手將翰林院推上臺前,直接削弱了本人作為首輔的權柄……
而內閣有秦放鶴這個六元文曲,有傅芝這位帝師,有隋青竹這樣忠言逆耳的直臣……哪一個都動不得,哪一個都擁有無數支持者,哪怕是盛和帝也不得不謙讓三分。
如今權力最大的自然還是陛下,但回首過往卻會發現一件令人毛骨悚然的事實:相較於曾經的權力只握在陛下一人之手,當下的權力已然四分,皇帝,內閣,翰林院,都察院。
而其中的四分之三,秦放鶴都對其有著超乎常人的影響力,甚至一定程度上可以決定局勢走向。
他是結結實實的權臣。
這無疑是非常可怕的。
但沒有辦法,一切就是這樣順理成章、自然而然地發生了。
你能怪歷代三鼎甲都要出身翰林院,然後六部輪值嗎?
他去了,贏得了人心,就是這樣簡單。
盛和帝欽佩他,倚重他,卻又無法克制地隱隱忌憚他。
但這種欽佩和倚重,又與忌憚相互抵消,達到微妙的平衡,呈現出一種難以言表的君明臣賢。
出於政治家的直覺,傅芝隱約意識到有朝一日,秦放鶴或許會對陛下,甚至是這個朝廷不利,但他沒有證據。
甚至截至目前,他連壓制對方都做不到,竭盡全力也只能牽制……
傅芝不是沒想過為維護朝廷穩定而提前消滅隱患,但作為同僚,作為內閣成員之一,他比任何人都清楚秦放鶴對這個國家的作用,他做不到因為某種莫須有的猜測而陷害忠良,也無法承受朝廷失去對方後可能造成的損失、動蕩。
甚至說句不中聽的,他曾親眼目睹秦放鶴對敵人的殘忍和果決,他沒有必勝的把握……
盛和十五年八月,前任閣員柳文韜去世,作為關門弟子,傅芝上奏丁憂,盛和帝挽留再三,以半年為期,準奏。
為應對各項對外事務,盛和十五年九月,金暉入閣,名為暫代。
這道旨意其實相當微妙。
因為明面上看,傅芝只是暫時離去,之後還會再回來。但實際上呢,他已經八十多歲了,哪怕沒有明顯的基礎疾病,身體老邁是不爭的事實,今番又要千裏迢迢為師父扶靈回鄉,少不得奔波勞碌,屆時能不能全須全尾地回來尚未可知……
盛和十六年正月,傅芝的家人傳來書信,說自從去歲扶靈,傅芝便病倒了,又因思念恩師而郁結五內,如今病情加重,已然無法起身。
“臣傅芝遙拜陛下,臣碌碌一生,計微福薄,不能嘔血朝堂,有負先帝所托。今自知大限將至,無緣再見天顏,痛若剜骨,唯日夜禱告,懇上天垂憐,佑陛下餘生平安順遂,常樂無憂……每每恍惚之際,常憶昔年,承蒙陛下不棄,幸成桃李之緣,此生之大幸莫過於此。今臣去,望陛下以江山社稷為重,廣惠萬民,綿延國祚……臣傅芝再拜,於盛和十六年元月初三。”
因是病危時手書,信上字跡扭曲雜亂,幾難辨認,依稀可見淚痕,盛和帝捏著信紙枯坐一夜,“先生何時去的?”
來人回話,“回陛下,元月初五。”
也就是說,信還沒送到盛和帝手上,傅芝便已駕鶴。
盛和帝默然無言,次日親為恩師選定謚號,並去金暉“暫代”二字。
同年五月,法蘭西龍港傳來秦熠的加急文書,言明葡萄牙國決意西渡,尋找新大陸。
“為防一家獨大,臣鬥膽先斬後奏,將新大陸一事公之於眾……”
新大陸的消息一出,引發的轟動絲毫不亞於地震海嘯,這麽一來,所有歐洲國家就都蠢蠢欲動,再次與葡萄牙國形成直接競爭關系。
盛和帝看罷,提筆朱批,“允你機變。”
盛和十六年,多個國家集體出海,前往傳說中的新大陸,期間爭端頻發,不乏各國互鬥,死傷慘重。
但終究是有三個國家順利抵達,然後就遭到了原住民的激烈反抗。
之前阿嫖等人登陸,都是故意挑著人煙罕至處去,且溫水煮蛙,一次次增加人數,就顯得不是那麽強硬。
期間雖偶爾遭遇原住民,也不曾大規模沖突,如今還像模像樣發展起海外貿易來。
可這幾個國家為了避開大祿,又急於掠奪資源,直接就往現成的碼頭去了。如此氣勢洶洶不請自來,在原住民看來,跟侵略有何分別?
歐洲諸國的第一次探索新大陸,以傷亡慘重、落荒而逃告終。
但這次的經歷印證了新大陸的存在,後續各國又陸續派出戰艦,試圖強行登陸。
作為“原住民”之一,在新大陸駐紮的阿嫖等人不願見到原住民滅絕,便暗中資助武器、提供情報……
直到盛和二十一年,葡萄牙國率先改變方式,用和平貿易的方式與原住民達成短暫的停戰。但後期開采礦產時,雙方又爆發了沖突……
總之,在這個歐洲科技尚未與新大陸文明拉開質的差距的漫長年代內,後者並未如幻想的那般成為歐洲各國的錢袋子,反而因每次前往都伴隨著犧牲,成為了世人眼中的危險蠻荒之地。
但並非全然沒有收獲,玉米等高產作物終於先後傳入歐洲,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饑荒。
糧食產量的提高大大促進了人文發展,歐洲呈現出小規模井噴式文藝覆興、新興文化思潮運動,並誕生了一系列嶄新的理念,也將某些舊理念再次推到人前,加入討論。
與此同時,大祿仍保持著高速發展,科技、國力遙遙領先,進一步吸引了大批海外商人、學子來訪,其中不乏誠心求學的外國學子。
盛和帝選擇性采納了孔姿源的意見,對外來精英人口仔細甄別後分批吸納,而這一舉措也讓大祿在一段時間內匯聚了多國各行業頂尖人才,基本上後世各國教科書上的名人,都能從大祿朝漫長的歷史中找到他們的痕跡。
人才匯聚之處會自然而然的出現靈感碰撞,這種碰撞時濺出的璀璨火花,又可以成為新的靈感來源。
以此為契機,大祿先後幾次引導了人類文明和思想進化,科技各領域也迎來突飛猛進的革新。
再說回新大陸發現時期。
航海運動的發展激發了人類對世界本身的探索欲,而這種探索又反饋到思想上,並督促科技發展,進一步加快了探索的腳步……在這種背景下,關於地球本質的討論一騎絕塵,其中最受關註的就是地圓說,已經熱烈到大祿太學生們也會時常舌戰的地步。
我們所生活的世界,到底是什麽樣的?
時機已經成熟,秦放鶴采取了下一步行動。
他以新大陸航線已經成熟,無需秦熠繼續霸占功勞為由,請朝廷派人前去接應。
秦放鶴的請求剛好解決了外界因秦黨權勢過於集中所帶來的非議,所以年邁的盛和帝非常痛快地應允了。
盛和二十三年末,破浪將軍秦熠與人在龍港交割完畢,正式結束了為期十三年的駐外任務。
這一年,秦熠四十九歲,董娘五十九歲,人生過半。
確定可以回國的那一刻,所有人都陷入恍惚,總覺得過去這些年是那樣的不真切。
十三年,人一輩子有幾個十三年呢?
竟也就這樣過去了。
“回家嗎?”已經鬢染霜色的董娘問道。
“嗯,回家!”秦熠用力點頭。
但在這之前,她要驗證一件事。
盛和二十三年,前破浪將軍、定安郡君秦熠,定平縣君陸蓉,率船隊自法蘭西國所屬大祿之龍港出發,一路西行,終於次年抵達大祿東海岸。
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證實地圓說。
自這一日起,一切偽科學無處遁形,人類地理文明、科技、文化,都邁入新篇章。
這是最好的時代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